大家都記得19世紀中葉的德國作曲家兼鋼琴家舒曼(Robert Schumann)先生,因為練琴時,其中一隻手指的肌腱斷裂,被迫放棄鋼琴家的生涯,而致力於作曲的工作。幸好他的作品也非常的優秀,得到世人的讚賞,到現在仍然受世人所喜愛,作品仍經常公開在音樂廳被演奏。

  手腕部位的受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從工作中的壓傷到不小心的受傷,或是老年人的跌倒受傷,都是我們骨科常見的傷病。而音樂家又是屬於特別的族群,小小的傷病可能會造成大大的傷害,影響到職業生涯的規範。

  前幾天,到台北國家音樂廳去欣賞世紀交響樂團的演奏,演奏曲目是比才的C大調第1號交響曲及第1號、第2號《卡門》組曲。大家都知道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一個天才的法國作曲家,作品充滿著歐洲南方熱情奔放的氣氛,節奏明快是大家都很熟悉且喜愛的曲目。因為我對這位指揮家非常的熟識,而且前些日子因為他的手腕不小心受傷,造成手腕疼痛。X光發現左手腕舟狀骨(scaphoid)中間腰部處斷裂,幸好沒有移位的情形,因此昨天在演奏會的指揮時,他的左手腕仍然用固定板包覆固定,很熱情又努力的指揮樂團演奏。因為曲目是非常的熱情奔放、節奏快速、樂音鏗鏘有力,因此指揮起來除了右手有大幅度的動作之外,左手也跟著不停的在移動,手指時而收縮、時而伸展、時而張開,而且手腕部位也不停的在樂音的行進中旋轉晃動,我不免替他緊張!因為舟狀骨的骨折,有時候難以癒合,原因是手腕部分的小骨頭都是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基本上是靠韌帶的連結。舟狀骨的前端是緊緊連結橈骨(radius)的下方,外側連接月狀骨(lunate),末端連接大小多角骨(trapeziumtrapezoid)及頭狀骨(capitate),結構極其精細且不規則,因此若有任何閃失,對這些音樂家都會造成極大的不便。演奏會非常的成功!讓很多聽眾感動!我也暗中默默的祈禱祝福他一切順利、骨折能盡快癒合!

  通常,舟狀骨的骨折如果沒有移位的話,可以用傳統石膏或是樹脂石膏來固定,約8~12週的時間,但如果移位或分離超過1.5mm,醫生就會建議用細小的特種骨釘固定,以免骨折不癒合(non-union)影響到拉提琴或彈奏鋼琴的困難。一般而言,舟狀骨的骨折佔所有骨折約2%,佔腕部小骨骨折的60%,有些時候診斷也不太容易,常常會被疏忽掉。因此骨科醫生遇到這樣的病人,要特別的小心!必要時需安排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的檢查。

  其實,有些時候鋼琴家或小提琴家練琴時,也偶爾會因過度的使用手指造成肌腱的斷裂,在我漫長的骨科職業歲月中也有遇到許多這種病例。因為現在的醫學比較發達,治療起來也比較進步,應該不會像作曲家舒曼那樣的悲慘的情況。所有的音樂家要達到登峰造極,必須日積月累的勤練琴藝,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任何的小閃失所造成的傷勢,對他們而言,其痛苦絕對比一般人更加難以忍受。藉此機會,我希望我的這位音樂家朋友,及其他演奏者都能善待自己的手腕,好好的加以呵護、保養,讓他們美妙的樂音傳達到所有聽眾的心坎裡。

院長  陳博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