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多年來利用聲波來治療人體的疾病,已經有相當多的案例,聲波有強有弱,最強的強度可用於治療腎結石,而病人所使用的體外震波可以將小塊的石頭打碎,使它順利的排出。一般復健使用的低聲波的熱療法,僅能用於解決輕微及淺層的肌腱的痠痛。

本院多年來利用聚焦式體外震波的儀器,來治療各種肌腱疼痛的毛病,效果甚佳。因此我們樂於介紹這種治療的方式。

聚焦式體外震波儀,是用來治療比較深層的組織受損,或是比較頑固的肌腱疼痛。雖然很多案例可以藉由局部的打針,如:局部疼痛止痛劑、或是類固醇注射,來消除發炎情形。但是往往效果不彰,或僅維持短暫止痛時間,且注射劑量過多,對身體負擔較大。同時有些人對打針也有一定程度的恐懼,若是消毒不完全,會引起發炎等感染情形,更是不亦樂見。

身體的組織,往往因為受到運動的挫傷、扭傷、或是長久的工作造成的慢性疲勞,通常會造成肌肉關節肌肉及肌腱疼痛,使得行動不便、工作不順暢。通常情況下,經過一般適當的休息、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都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疼痛緩解,這是因為人體都有自行修復的能力,但是修復的程度,常常無法達到完全修復。因此,可以利用體外震波的治療方式來活化身體的組織,讓身體重啟修復機制。利用適當的震波所產生的能量,依照患部的深淺,疼痛的程度及疼痛的時間(急性或慢性)做適當的調節。

 

治療的原理:

第一種是直接效果

主要是來自衝擊波的高壓(正壓)及短促的上升時間,可達到止痛及刺激細胞復原的效果。 正壓衝擊波的能量,能刺激神經軸突及受體,產生即時的止痛效果,原理和使用交叉干擾電流大致相同(閘門控制理論)。衝擊波相信也可以使身體內產生內啡呔(Endorphine)等止痛物質,達到長時間的止痛效果。

第二是當這些正壓波能量到達軟組織發炎或受傷的位置時,可重新引致一些輕微的發炎症狀。這樣可刺激腦部重新認知該患部的毛病,繼而傳輸所需要的養份到該患處,重新啟動自我修復的過程。

第三是這種衝擊波也可刺激新生血管生長因子,增進新血管形成 (neovascularization),進而改善血液循環,讓組織再生。

第四是衝擊波也可刺激細胞,加速新陳代謝,促使細胞產生壓力纖維,以及改變細胞膜的滲透程度。後兩者可加快細胞吸取養份的速度,加速痊癒過程 。

第二種是間接效果

因衝擊波的負壓部份會使局部的壓力下降,形成氣化泡。隨着負壓及脈衝頻率上升,氣化泡的形成亦會增加。氣化泡會自動爆破或被隨後而來的衝擊波所擊破,產生成局壓力脈衝及形成微小血腫。在軟組織的疾病上,氣化泡的形成及爆破是可以有效地瓦解鈣化性的沈澱物和導致微小的骨折。因此這種衝擊波能有效治療鈣化性筋腱炎(calcified tendinitis),假關節(pseudo-arthrosis),及不癒合骨折(non-union of fracture site)等疾病。讓受損患部產生的發炎反應、酸痛感,大腦接收到訊息,認知患部在酸痛,它需要被修復,於是大腦會下指令重啟自癒功能。通常在治療當中,病人會覺得痠痛感會慢慢的減緩,因此病人大部分都很願意接受這類的治療。

因此體外震波治療是一種免打針、免吃藥、免麻醉、免開刀、無放射性的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它可震開/解除筋肉沾黏,藉由微創傷促進微血管與組織新生,以及止痛抗發炎的效果,已達到深層治療的效果。因此體外震波可以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的效果。

 

體外震波治療適用對象:

因為這種治療有促進組織再生、促進微血管增生,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針對肌筋膜發炎(網球肘、媽媽手、足底筋膜炎等等)、骨組織受傷(骨折癒合不全、甚至股骨頭壞死(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等等的毛病都相當有效。

通常我們會建議下列病人接受治療:

  1. 包括足底筋膜炎、腳踝扭傷、膝部韌帶扭傷、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板機指、
  2. 背部肌肉韌帶扭傷酸痛、肩頸酸痛、等等常見的軟組織傷害。
  3. 甚至對不常見的鈣化性筋腱炎,假關節,及不癒合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我們也加以治療,也有相當的程效。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手術。

 

治療的過程及治療後應注意的事項:

先由專業醫師評估能量、頻率、深淺度、以及施打的部位。通常以3~6次治療為一個療程,每次間隔7天。每次治療時間不同(視病人的反應與面積大小而定)。治療中患部會有酸痛感,表示大腦清楚感知受損部位,但疼痛指數會漸漸下降,因此治療間醫病互動相當重要。這也是給醫師及治療師,在治療當中,治療的判斷及依據。

治療後可能有悶脹或酸痛的感覺。通常至多持續約1~2天就消失,可以冷敷減緩不適感,但不要冰敷或服用含消炎成分的藥物。

組織的修復及再生通常在一到二週後就會開始,約一個月後達到高峰。後續施打的次數取決於病情的嚴重度,及治療的效果而定。

治療後患部應盡量休息,48小時內不要劇烈運動,並需避免泡溫泉或用太熱的水如浴。

這種聚焦式的體外震波治療,應請專業的醫師,依病情做適當的評估及療程安排,方能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以下,我們提供三個實際案例,和大家分享體外震波治療的成效:

 案例一、骨折癒合不全:

詹小姐( 37Y),視覺傳播工作者,107年10月因車禍導致左下肢脛骨及腓骨嚴重骨折,經送醫手術固定,但術後仍感患部疼痛,甚至行走困難。直至108年8 月,經親友推荐來求診,檢查後發現其左下肢脛骨、腓骨骨折處,仍未癒合。在和陳博光教授討論後,在手術及體外震波兩個選項下,決定接受體外震波治療。

經接受左腳脛、腓骨多次體外震波治療後,影像檢查顯示,骨折癒合不全處,骨痂已生成,而且走路完全不痛。詹小姐表示,3年多來的心理煎熬終於獲得釋放。

案例二、肩關節鈣化肌腱炎

呂小姐(40Y),為典型上班粉領族,在2017年開始,因長期打電腦及習慣右肩背重物且出國時拉提行李箱,導致出現右肩疼痛、轉動不便的情形,曾在其他院所陸續接受多次復健電療、紅外線治療、超音波治療、灌洗治療乃至於注射藥物治療。期間,症狀雖有改善,但旋即又再復發,甚至疼痛加劇,增加生活不少困擾。

經親友介紹前來門診,經過陳博光教授細心的診察及安排X光及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右肩肌腱有鈣化及二頭肌因挫傷導致大區域積水,評估後,建議接受體外震波治療。

經過4次震波治療,疼痛有效改善,不再造成生活困擾。呂小姐於10月回診檢視症狀反映,表示非常開心,讓自己困擾3年之痛,終於能夠解決,非常肯定骨震波治療。

案例三、足底筋膜炎

陳先生(74Y),為公司高階主管,近年時感右腳踝疼痛異常,症狀加劇時,甚至只能緩慢行走,上下樓梯更是不便。經建議施做體外震波治療,於實施3次療程後,症狀有效緩和,行走已無大礙。